9月23日,秋分是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此時高粱紅了,瓜果飄香,稻谷歸倉。
就在今天,貴州同時登上《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兩家中央媒體頭版,這兩家媒體均用較大篇幅關注貴州如何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讓綠水青山間種出“搖錢樹”。
9月23日,《光明日報》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百姓獲得感”專欄,并把《貴州:農村產業革命帶來綠色動力》作為了開篇文章。文中寫到:今年的豐收節到來之際,貴州農民格外喜悅。過去一年,茶葉、辣椒、刺梨、火龍果種植規模都排在全國第一,農業增加值增速高居全國首位。貧瘠的貴州高原在農業上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這得益于該省全面推進一場深刻的農村產業革命,為全省經濟的高速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綠色動力。
全文如下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全面深化改革以來,很多領域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解決了一系列深層次障礙和矛盾。但要確保實現“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還必須把工作重點放在加強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上來。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要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出發,從老百姓身邊事改起,適時推出一批切口小、見效快的政策性創新,解決了民生領域許多操心事煩心事,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全國各地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推進各項深改工作。本報今日起開設《全面深化改革·百姓獲得感》欄目,全面反映各地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不斷發生“化學反應”的生動實踐。

今年的豐收節到來之際,貴州農民格外喜悅。過去一年,茶葉、辣椒、刺梨、火龍果種植規模都排在全國第一,農業增加值增速高居全國首位。貧瘠的貴州高原在農業上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這得益于該省全面推進一場深刻的農村產業革命,為全省經濟的高速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綠色動力。
用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的話來說,這場革命是“逼”出來的。由于先天不足,貴州農業分散生產、粗放低效、結構單一等問題十分突出,省委、省政府迎著困難想辦法,他們認識到落后的領域正是釋放潛力的地方。2018年初貴州提出要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確定了產業革命的“八要素”: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籌措資金、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全省農村對照“八要素”查找差距,什么缺補什么,什么弱強什么。一年多來,這場農村產業革命給貴州帶來了巨大變化,也深刻影響著農民的觀念。
位于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的天龍鎮土地平整、交通便捷,但常年干旱缺水,農民都種植玉米等低效作物。2018年,這個鎮通過引導和鼓勵,組織農民開展了“倒田坎、修溝渠”,激發了群眾參與農村產業革命的激情。村民一年之內就自發“倒”出了1400多畝水肥一體化的農田,種植上了娃娃菜、蓮花白、辣椒等蔬菜。年增產值1300萬元,解決500余人就業,促進農民增收519萬元。
群眾的積極性激發出來了,但農村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嚴重不足,技術服務和培訓的跟進解決了這一問題。
“山藥小分隊、茄子小分隊、蘿卜小分隊、生姜小分隊……”這是一支支農村產業革命蔬菜產業專家團隊,8個優勢特色蔬菜品種對應8個專家小分隊,由來自貴州省內30位專家和省外6位專家組成,重點對深度貧困縣、十大蔬菜生產基地縣和32個蔬菜生產大縣等開展經常性技術指導和服務。一年多來,通過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平臺,貴州累計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8000余人,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13069人。讓“莊稼漢”變為“新農民”。
改變生產組織方式,從“戶自為戰”向產業發展共同體轉變是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的突出特點。他們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有效提升了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化程度。
位于貴安新區的高峰鎮,在浙江、上海和本地從事葡萄種植的農民組成的申浙葡萄專業合作社,采取大棚栽培、大數據監測等先進技術引種了40個葡萄品種。通過研究所專家+合作社“土專家”開講授課的培訓方式,將先進技術推廣至周邊5村近千戶農戶,建成了集葡萄引種、試種、推廣、培訓、觀光于一體的多彩葡萄示范區。
去年以來,貴州全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比明顯提高,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等五大經濟作物規模基地由2017年的3016個增加到4208個,增長39.5%。今年,他們提出以茶、食用菌、蔬菜、生態畜牧、石斛、水果、竹、中藥材、刺梨、生態漁業、油茶、辣椒12大特色產業為主攻方向,12位省領導分別負責一項特色產業。通過進行農村產業革命,貴州全省實現農民變股東496.75萬人、人均增收481元,其中貧困人口125.16萬人、人均增收828元。
今天,《經濟日報》頭版頭條推出“走基層一線看改革落實”欄目,開篇文章關注貴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文章以《貴州大力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綠水青山間種出“搖錢樹”》為題,講述了如今的貴州,“什么賺錢種什么、什么賺錢養什么”成為農民選擇產業的重要考慮因素,一些地方“農村祖祖輩輩種玉米”的傳統、“樣樣都有樣樣都不成規模”的歷史正在加快改變,充滿希望的特色產業正在加快成長。
全文如下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下,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給人民群眾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本報從今日起推出“走基層一線看改革落實”欄目,報道各地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精神采取的舉措,展現人民群眾從中得到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初秋時節,在貴州省盤州市盤關鎮賈西村村口四望,漫山皆黃,金燦燦的刺梨果擠滿了大小山坡,村民們臉上堆滿了豐收的喜悅。
年逾古稀的老黨員任德旭沒想到,“石旮旯也能長出‘搖錢樹’,小小刺梨果,讓村民生活實現大變樣。”
地處烏蒙山區深處的賈西村,曾是一個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高達33.8%。2014年,賈西村敢于“吃螃蟹”,削減玉米等低效作物的種植,改種刺梨。經過5年發展,該村刺梨種植面積達1.35萬畝,順利摘掉了“貧困帽”,全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
賈西之變,是貴州省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決戰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2017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要正確處理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的關系,創新有利于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降低資源環境利用強度、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體制機制,形成同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對于貴州這樣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地貧困省份而言,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既關系到貧困群眾的脫貧大計,更關系到全省新舊動能有序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認為,“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靠傳統的、常規的辦法來抓農業結構調整,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必須采取超常規的、帶有革命性的舉措來促使全面變革”。
去年以來,貴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圍繞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目標,緊盯產業選擇、農民培訓、技術服務、籌措資金、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等“八要素”,在全省范圍內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奮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邁向專業化、現代化發展軌道,在綠水青山間種出“搖錢樹”,既帶動了農戶增收,也推動了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2018年,貴州共調減低效玉米種植面積785萬畝,替代種植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等經濟作物667萬畝,帶動全省160.8萬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348元,推動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6.9%,增幅居全國之首。今年,該省在去年的基礎上繼續調減500余萬畝玉米種植用于發展經濟作物。
不種玉米種什么,產業選擇是關鍵。貴州充分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等因素,先后制定出臺了蔬菜、食用菌、茶葉、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生產指導意見,由縣確定主導產業,一縣一業,全產業鏈發展;對那些基礎好、市場潛力大、有龍頭企業帶動的高效作物,則整村、整鄉集中連片規模化推動,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批產業專業鄉鎮和村。
在資金支持上,貴州將財政投入更多向農村產業傾斜,向綠色的、扶貧帶動效果好的產業傾斜,整合財政資金發揮好“指揮棒”“吸鐵石”作用,引導金融和工商資本投向鄉村產業。上半年,該省種植業投資同比增長29.1%,林業投資增長24.4%,畜牧業投資增長30.8%。
農產品要帶動富民增收,既要種得好,更需賣得好。在推進農村產業革命過程中,貴州一方面積極開展農產品進機關、學校、社區、醫院、企事業單位、超市、軍營“七進”活動,不斷搭建農校對接、農企聯盟、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餐對接等平臺,解決貧困地區農產品的基礎訂單。另一方面,貴州積極培育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既著力打造一批優質區域公共品牌,又想方設法提升“老干媽”、都勻毛尖等既有知名品牌的影響力。同時,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不斷走進珠三角、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目標市場,推介貴州農產品,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
農民的利益如何維護?貴州省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為統攬,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明確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在產業鏈、利益鏈中的份額,幫助貧困戶穩定獲得土地流轉、訂單生產、勞動力務工、入股分紅等收益,實現持續增收。據貴州省農業農村廳測算,全省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相比傳統種玉米,平均每畝新增純收益3000余元。今年上半年,該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帶動45.53萬戶貧困人口增收,戶均增收8200余元。
如今的貴州,“什么賺錢種什么、什么賺錢養什么”成為農民選擇產業的重要考慮因素,一些地方“農村祖祖輩輩種玉米”的傳統、“樣樣都有樣樣都不成規模”的歷史正在加快改變,充滿希望的特色產業正在加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