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精品_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爱爱_国产大片精品免费永久看nba_精油按摩中文字幕久久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郵箱 微信
 
 
   
 
   
 
 
工作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綜合司 > 工作動態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
第2767號建議的答復
時間:2021-12-13 12:46:08
國中醫藥建字〔2021〕97號

劉慶民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推進落實中醫藥發展及管理體系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國務院召開全國中醫藥大會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我局聯合有關部門聚焦中醫藥發展薄弱環節,全面加大對中醫藥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各地區各部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級政府切實承擔起振興中醫藥的職責,形成了共同推進中醫發展的良好局面,中醫藥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取得了積極成效。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醫藥發揮特色優勢,全程深度介入疫情救治和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一、關于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的建議

  我局認真貫徹落實“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采取一系列務實舉措,有效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一是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條件建設。在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持下,縣級中醫醫院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縣級綜合醫院和婦幼健康服務機構中醫藥科室以及農村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條件建設得到加強。截至2020年底,93.74%的鄉鎮衛生院設有中醫科,71.03%的村衛生室配備了適宜的中醫診療設備,80.14%的鄉鎮衛生院設置了中醫館,近80%的縣級中醫類醫院進行了新建或改擴建,87.43%的縣級綜合醫院設置了中醫科,63.97%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二是加強農村中醫藥人員隊伍建設。一方面,通過開展中醫類別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和轉崗(崗位)培訓、縣鄉村中醫臨床技術骨干培訓、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學歷教育、跟師學習、外出進修等,提升現有農村醫務人員的中醫藥服務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農村訂單培養、定向招錄、返聘、中醫藥人員引進“綠色通道”、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等政策措施,大力培養引進中醫藥人才,加強農村中醫藥隊伍建設。目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中醫類別醫師總數為11.99萬人,分別占同類機構醫師總數的16.5%和15.8%;57.74%的鄉鎮衛生院中醫類別醫師占同類機構醫師總數的比例達20%以上。三是依托基層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省級基地和縣級基地,通過加大培訓力度、建立推廣機制等措施,開展基層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同時,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開展基層衛生人員培訓,并將中醫作為培訓的重要內容,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截至2020年底,81%的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6類以上中醫藥技術方法,46%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4類以上中醫藥技術方法。

  國家衛生健康委也非常重視中醫藥工作,深入貫徹以基層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在基層中醫藥能力提升方面重點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深入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制定了包括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標準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標準,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置中醫科、中醫綜合服務區和中藥房提出具體要求,人員配置上,設立中醫科的中醫類別醫師不得少于2名,推薦標準是至少有1名中級及以上職稱中醫類別醫師。二是全面開展社區醫院建設。在全國20個省份開展社區醫院建設試點,提出在建設中提高中醫藥服務和康復服務能力,推廣中醫藥綜合服務模式,廣泛推廣和運用中醫藥適宜技術,為群眾提供中醫藥特色服務。三是穩步推進密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縣級中醫醫院牽頭組建醫共體,并且印發文件明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共同建設評判標準和監測體系,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門急診占比納入其中,提升縣域整體中醫藥服務能力。四是豐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涵。2017年,印發《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對為轄區內65歲及以上、0-36個月常住居民免費提供中醫藥健康管理。依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積極探索以高血壓、2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為重點,注重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方面優勢。各地可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補充確定本地服務項目。截止2020年底,提供中醫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占同類機構的99.0%,社區衛生服務站占90.6%,鄉鎮衛生院占98.0%,村衛生室占74.5%。下一步將深入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加快社區醫院建設,穩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把中醫藥服務作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持續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

  二、關于加大中醫藥事業投入力度重點扶持的建議

  中醫藥法實施以來,財政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完善投入政策,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加大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地方中醫藥事業傳承與發展補助資金86.06億元,年均增長17.32%;安排中醫藥局部門預算78.21億元,年均增長6%。2021年,中央財政在堅持政府過“緊日子”,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的背景下,安排地方中醫藥事業傳承與發展補助資金20.6億,安排中醫藥局部門預算13.6億元。針對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后減少的合理收入,從2010年起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直接用于支持各地彌補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后的損失,其中2021年中央財政安排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補助資金99.87億元,用于支持包括縣級公立中醫醫院在內的全國公立醫院持續深化綜合改革。2020年中央投入15億元專項經費開展縣級中醫醫院傳染病防治能力建設,其中包括對縣級中醫醫院開展疫病防治、急診急救能力及院感防控人員培訓相關內容,提高縣級中醫醫院對傳染病的篩查、預警和防控能力及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我局同時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啟動中醫特色重點醫院項目建設,以名醫、名科、名藥帶動中醫醫院特色發展,充分發揮中醫醫院在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等方面的輻射和示范作用,并且圍繞中醫治療具有優勢的骨傷、肛腸、兒科、皮科、婦科、針灸、推拿以及心腦血管病、腎病、周圍血管病等專科專病,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鞏固擴大優勢,帶動特色發展。

  三、關于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

  我局重視和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建設。“十三五”期間,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推動國辦印發《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推進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中醫)培養,出臺加強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和畢業生就業安置管理辦法,累計招收培養1.2萬名中醫專業定向生,為基層輸送了一批基層中醫藥人才。對18萬名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開展了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提升了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四、關于建立各級“名醫”帶徒制度的建議

  中醫藥師承教育是獨具特色、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和學術傳承規律的教育模式,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十三五”期間,我局遴選了973名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培養了1946名繼承人。建設了1482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支持各傳承工作室在對口支援醫院、下一級醫療機構建設傳承工作站,帶動各層次人才培養。專門面向縣級醫療機構建設了1102個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培養縣鄉村基層中醫藥人才。下一步,我局將持續推進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傳承工作室建設等師承教育人才培養專項,研究制定中醫藥師承教育管理辦法,推動建立高年資中醫醫師帶徒制度,實現師承教育的常態化制度化,充分發揮師承教育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五、關于制定醫保對中醫藥政策傾斜的建議

  我局加強符合中醫藥特點的多元復合醫保支付方式的研究,委托相關專家及地方中醫藥、醫保部門,深入研究中醫診療服務打包收付費、按病種付費、按療效價值付費、按中醫藥人員勞務價值付費、中醫參與DRG、DIP等內容,為進一步制定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政策提供支撐。組織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加快篩選體現中醫藥優勢的病種、適宜技術和中藥品種目錄,積極爭取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目前已初步遴選30種中醫優勢病種,正在進一步廣泛征求意見論證中。推動完善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政策。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加緊研究制定《全國醫療服務項目技術規范》,進一步規范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名稱、服務內容與服務行為。配合國家醫療保障局研究提出一批中醫醫療技術項目,推動醫保中醫醫療服務價格相關工作。

  下一步,我局將積極配合國家醫療保障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完善中醫藥價格和醫保政策”的部署,鼓勵各地積極開展符合中醫藥特點的多元復合醫保支付方式和體現中醫藥醫務人員勞務價值的價格政策試點,促進中醫藥服務。

  六、關于加強民族民間傳統醫藥的建議

  少數民族醫藥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局高度重視民族民間傳統醫藥工作,各地區各部門也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政策上予以傾斜、經費上加大投入、工作上重點扶持,推動少數民族醫藥事業快速發展。一是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少數民族醫藥服務能力。通過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健康扶貧工程(縣級醫院建設項目)支持少數民族醫藥機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強內涵建設,提升少數民族醫藥服務能力。開展大型民族醫醫院巡查,了解大型醫院建設管理情況,指導和督促被巡查醫院依法執業、科學管理。修訂發布新版民族醫醫院評審標準,完善民族醫醫院評審評價指標體系。區域少數民族醫診療中心單獨遴選,確定21所少數民族醫醫院為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建設單位。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共同組建應對新冠疫情防控常備工作隊,印發《國家中醫應急醫療隊伍和疫病防治及緊急醫學救援基地依托醫院名單》和《國家中醫應急醫療隊伍和疫病防治及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方案》。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六部委共同制定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提出要推進少數民族醫醫院康復科建設,提升少數民族醫藥康復服務能力。制訂第二批少數民族醫醫療技術操作規范和少數民族醫護理方案。三是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少數民族醫藥人員素質。在岐黃工程中加強少數民族醫藥人才培養,遴選5名少數民族醫藥專業岐黃學者和5名青年岐黃學者,推進第四批全國中醫(少數民族醫藥)優秀人才研修、少數民族醫藥骨干人才培訓、少數民族醫藥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等項目。聯合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下達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少數民族醫藥專業招生計劃145人,并指導相關院校做好招生工作。扎實推進少數民族地區中醫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及少數民族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藏、蒙、維、傣、朝、壯、哈薩克等7種民族醫納入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單獨制定考試大綱、單獨組卷考試、單獨劃線,體現了專業和管理上的特殊性。四是加強科學研究,推進少數民族醫藥傳承創新。支持民族地區開展中藥資源調查工作。開展第一批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建設驗收。支持民族地區針對分布在基層、民間的少數民族醫藥傳統知識進行搶救性調查、挖掘和整理。支持開展少數民族醫藥古代經典名方研究制定工作,并開展基原、劑量、炮制研究。五是加強少數民族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提高法治化工作水平。開展《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制定工作,將少數民族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納入其中,舉辦法治培訓班,切實提高了民族地區的中醫藥法治化工作水平。六是發揮區位優勢,促進少數民族醫藥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支持開展少數民族醫藥國際合作、建設少數民族醫藥國際合作交流基地。

  七、關于注重中藥資源的建議

  我局根據《意見》《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精神,持續推進了相關工作,進一步加強中藥資源保護與利用,不斷提升中藥材質量。一是開展了“中藥材質量保障”項目。通過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實施中藥材質量保障項目,支持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中藥材產業扶貧示范基地144個,建設定制藥園213個;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15244人次,發布包含100種藥材的《中藥材生產加工適宜技術叢書》,并結合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特點編寫《中藥材生產適宜技術》中藥材精準扶貧技術叢書;在219個縣的1310個企業推進中藥材全過程追溯系統建設。二是推進道地藥材目錄制定。會同農業農村部編制并發布《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積極推進道地藥材目錄制定工作,從科學角度出發,深化道地藥材品種、基原、產區等相關研究,推動優質中藥材種植,優化中藥材產業布局,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下一步,我局將會持續穩步提升道地藥材質量,推動中藥全產業鏈質量控制和質量追溯的標準化體系建設,推進中藥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根據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安排,我局將啟動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戰略舉措,也是新時代實現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我們將統籌全國各部門合力,落實好中央《意見》,聚焦中醫藥發展的關鍵問題,補短板、揚優勢,做好工程項目設計。爭取財政部“十四五”加大投入力度,在中醫藥人才培養、治未病及康復能力建設、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中西醫協同、繼承創新、療效評價等方面組織實施一批工程項目。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21年9月29日

 
 
 
 
  Copyright@2006 m.163r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工體西路1號 電話:59957777
版權所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ICP備案:京ICP備16052956號
京公網安備11931045028號  網站標識碼:bm7300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澧县| 青河县| 凤城市| 富宁县| 高州市| 普兰店市| 安乡县| 松滋市| 开封市| 东丰县| 缙云县| 邛崃市| 古丈县| 铁力市| 永安市| 紫阳县| 和政县| 陇南市| 耒阳市| 乌拉特前旗| 海兴县| 扬中市| 吉安县| 乐业县| 中西区| 任丘市| 朝阳市| 黔江区| 泌阳县| 哈巴河县| 葵青区| 罗甸县| 石台县| 綦江县| 阳原县| 莱阳市| 易门县| 逊克县| 辰溪县| 临西县| 耒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