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儼然空氣,看不見,摸不著。
但一座建筑是一段文化的記憶,正如哥特式教堂,娓娓講述遠至羅馬時代的動人傳說。一座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說書人,正如故宮博物院,記錄著光影歲月里沉淀下的中華深厚歷史文化。
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是讓中醫藥文化滲透事業發展脈絡,融入群眾精神生活的實物載體。
200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了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工作,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從繪就總體布局的“大寫意”,到聚焦重點、精雕細琢的“工筆畫”,基地建設正像如椽畫筆,勾畫美好未來。
木聚成林
讓文化建設引領中醫藥健康發展

推開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的陳李濟中藥博物館百年雕花大門,繞過廣繡屏風進入大廳,時光仿佛倒流百年。大廳正面一個藥臺,內有“掌柜”和“伙計”在藥柜前“執藥”。一旁的“坐堂醫師”正準備為“病人”把脈。“這是用高分子聚酯做的人物,讓游客能身臨其境了解中藥制藥過程。”該博物館館長黃一文介紹,現在,每年都有超過3萬人次海內外游客來此了解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醫藥的根基和靈魂。吹響中醫藥文化建設號角,讓文化引領中醫藥健康發展,是中醫藥人執筆繪就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藍圖的初心。
“從2005年項目啟動時的10家到現在的81家,中醫藥文化基地建設步入了發展快車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我們選擇有深厚文化底蘊、能展示中醫藥文化特點、有科普教育作用的場所作為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比如文物古跡、醫院等能進行中醫藥文物展示,百草園、藥用植物園能進行中藥材展示”。該負責人表示,隨著基地數量不斷增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基地的管理也在日益完善。“下一步,我們將在建立分類遴選標準、細化遴選要求及流程、建立評估管理機制等方面努力。”
目前,全國81家中醫藥文化宣傳基地總面積近45萬平方米,收藏展示中醫藥文化相關展品8萬余件,年平均開放天數306天,年接待參觀人次達1千余萬,每年開展各類中醫藥文化宣傳活動3000余場。“在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的影響下,大眾的中醫藥文化素養不斷提升,對中醫藥文化認同度也在提高。”該負責人表示。
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發展,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正如遍布祖國大地的星星之火,已形成燎原之勢,將點燃中醫藥文化宣傳的熊熊之炬。
風格成景
勾勒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特色畫卷
朱紅的柱子,灰色的磚瓦,院內藥草飄香,位于北京市崇文門商業區中一套四合院內的同仁堂博物館,縈繞著深厚的中醫藥文化氣息。
這是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的一張側影,畫好這張“工筆畫”,要用中醫藥畫筆細細勾勒。
框架圖要用中醫藥特色之筆起草,體現傳統中醫藥特色。“目前,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涵蓋博物館、遺跡遺址、醫療教育機構等多種形式。”該負責人說。

湖北省蘄春縣李時珍陵園、安徽省亳州華佗紀念館等每年會舉辦大型公祭儀式中醫藥特色活動弘揚中醫藥文化。其他類型基地,在裝修風格上,多以大氣、厚重、典雅、古樸為主基調,配以屏風、窗格、雕花等傳統元素;內部設中醫史館、中草藥標本展示區、中醫文化墻、中醫古籍研究等版塊。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醫院注重運用廊、館、墻的建設來展示中醫藥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科學價值,讓群眾在診療時提升對中醫藥的認知和信任。
確定好框架圖,要用中醫藥資源之筆立棟畫梁。中醫藥資源是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的精髓,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御生堂博物館內藏品遠至商周,近為民國時期,從宮廷藥品、藥具到民間醫生行醫、采藥的器具一應俱全;陳李濟博物館展示的儲藏陳皮,百年而無蟲霉之變,體輕而氣味清香。
此外,各基地還把科技元素與傳統中醫藥文化相結合,通過多媒體系統,電子觸摸展示平臺等載體“盤活”中醫藥資源,讓中醫藥文化以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現在群眾面前。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用中醫藥歷史文化之筆運氣造勢,更能烘托出中醫藥的內涵。“同仁堂”“樂家老鋪”“陳李濟”等老字號牌匾背后是眾多中醫名家、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獨具特色的醫療技術;云南省騰沖藥王宮 、蘄春縣李時珍紀念館等古跡收藏著大量珍貴的中醫藥文獻資料;陜西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山西中醫藥大學博物館等則是深藏于校園的中醫藥文化寶庫,讓莘莘學子感受中醫藥魅力。
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西藏自治區藏醫藥博物館、云南省中醫藥民族醫藥博物館等是立足收藏、保護、展示、研究民族文化為一體的綜合型中醫藥博物館,用民族特色之筆為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造門開窗。“他們已經成為促進民族團結、向世界展示民族醫藥的重要窗口和金名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蔚然成風
中醫藥文化潤物無聲融入生活
近年來,中醫藥文化蘊于中醫藥文化宣傳基地之中,化為城市之氣,進入群眾生活。
“這個香囊真好看”,四川省中醫藥博物館內,前來的參觀的小學生圍在中醫藥香囊制作臺前不愿離去。“文化基地要發揮正本清源的作用,讓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了解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四川省中醫藥博物館負責人譚紅兵說。

作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主力軍,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廣西藥用植物園等各基地正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中醫藥體驗活動、科普講座,讓中醫藥文化浸潤孩子們心靈。廣東省中醫院主要通過增設VR技術采藥、虛擬診病、虛擬藥房等游戲形式,提升孩子們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
中醫藥文化進社區也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從陳李濟發起的“為愛撐腰·健康中國”社區公益行活動到山西中醫藥博物館每年九月九日舉辦的“讓健康走進生活”活動,各基地都發力服務基層百姓。三亞市中醫院副院長張衛表示,形式多樣的中醫藥文化進社區活動,提升了群眾對中醫藥的參與感、認同感。
各基地中醫藥+文創的形式也讓中醫藥迸發出新活力,實現了中醫藥文化入腦、入心、入生活。例如,河南省開封市大宋中醫藥文化博物館設計開發的“大宋系列”中醫藥養生產品便成為“網紅”。該系列產品將宋代皇家養生秘方與現代中醫藥科技相結合,開發的大宋系列膏方、養生茶、養生枕等系列產品,深受百姓歡迎。此外館藏的復、仿制品,工藝品擺件、文具等文創產品制作也越來越精致。讓群眾尋中醫藥文化而來,攜中醫藥文化而去。
各文化基地不斷豐富傳播手段,打造電視、報紙、手機APP、微信等全媒體形式,向國外傳播中醫藥文化。“我在網上看到中醫針灸,趁著來中國旅游的機會,一定要體驗一下。”在三亞市中醫院,來自俄羅斯25歲的葉蓮娜說。三亞市中醫院年均診療1萬名左右的外國游客,作為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這里已經向海外打開了體驗中醫診療技術,感受中醫藥文化的一扇窗。
全國中醫藥文化基地建設成效斐然,中醫藥文化將惠及越來越多群眾。